- 長度: 3-5分鐘
- 棟札修復 – 專訪邵慶旺副教授: 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邵慶旺副教授談棟札修復的過程。
- 泥塑修復 – 專訪泥塑師傅楊榮元 : 談光復樓外觀的泥塑細部特色與翻模工法。
- 建築美學 – 專訪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 從光復樓的建築特色談起,窗戶平衡錘、細緻工法、細節美學。
- 原貌修復 – 專訪何黛雯建築師談古蹟修復: 強調原貌修復的重要性。
- 結構特色 – 專訪施忠賢結構技師談光復樓構造: 結構上的特色、修復補強的困難與重點
- 千手相攜 – 專訪發起人李珠校友: 從千手相攜募款活動緣起,談到校友對學校的情感與回饋
棟札 ~ 光復樓的守護神
棟札修復篇
專訪邵慶旺副教授
「棟札」是東亞地區傳統建築在舉行上棟式時,安放在屋架或牆壁上的「紀念物」,上面大多會標註建築物名稱、上棟日期、業主、設計者、工頭、承包商和守護神等訊息,可說是守護建築物的「護身符」。2010年底光復樓進行四樓拆除工程,於工程期間發現光復樓的棟札,該棟札從1933年的上棟式(上樑儀式)即固定於現在三樓教師休息室的木構天花板內,祈求光復樓樓建造期間與建造後一切平安順利至今。
光復樓的「棟札」由檜木製成,正面寫有守護建築物的四位神明,包括三位木神: 屋船久久能智神、手置帆負神、彥狹知神,以及一位稻神:屋船豐受姬神。棟札背面記載著上樑的時間、建築的設計人以及施工單位。2019年北一女中光復樓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中,於2021.12.16將棟札取下後,委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文物維護研究中心的邵慶旺副教授(古蹟藝術修護學系),運用現代科技設備檢測棟札,並進行文物修護與清理;並在2022.6.24進行棟札上架儀式,恢復原位並予固定封板。
本影片專訪邵慶旺副教授,詳述本工程修護與清理棟札的重點細節。
匠師的職人精神
泥塑修復篇
專訪泥塑師傅楊榮元
談光復樓外觀的泥塑細部特色與翻模工法
光復樓的外觀立面有少許的泥塑裝飾,在入口車寄與建築物三樓簷口下的橫飾帶,以及部分出入口上方處都可以看到,細緻的妝點建築外觀以展現女校建築氣質。這些泥塑裝飾是運用「開模印花」的技術塑造,早期1912年臺灣總督官邸(現在的臺北賓館)、1915年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及1916年臺大醫院的希臘柱頭,就是用「開模印花」技術塑造,當時這種精美而繁瑣裝飾的水泥印花,需利用十多片木模灌注水泥漿才能完成,其作工之精美,至今仍是一項標竿。光復樓屬學校建築,其裝飾雖無法如官式建築水泥印花般精細,但仍盡力呈現質樸細緻之美。光復樓外觀的泥塑裝飾,原料改用洗石子的原料,結合「開模印花」與洗石子技術,完成的洗石子泥塑裝飾。
本影片專訪傳統匠師楊榮元(泥塑師傅),詳述本工程修復泥塑的工法步驟如下: ①依照原泥塑形狀,仿製一個樣本②將泥塑樣本翻印成模具(開模),模具完成後,即可大量複製泥塑③在模具中倒入洗石子原料,脫模後完成泥塑粗胚④待泥塑粗胚表面稍微乾燥後,以噴霧機水沖表面,直到表面露出洗石子⑤洗石子步驟完成後,待完全乾燥後成為泥塑成品⑥泥塑成品最後安裝至建築物的設計位置上。以下展示局部階段模具與樣品。
優雅細緻的建築之美
專訪傳統建築學者 – 李乾朗教授
從光復樓的建築特色談起,窗戶平衡錘、細緻工法、細節美學
現代建築大師密斯(Mies van der Rohe)對於建築設計理念曾說過,「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與「God is in the details. 上帝身在細節中」,這兩句名言用來形容光復樓的設計充滿質樸與細緻的細節之美,再適合不過。
本影片專訪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細談在1933年代日本的台北州土木課的設計者與建築匠師,如何將注重細節的精神發揮至極致;並深入描述光復樓的建築特色與細節美學,包括窗戶平衡錘的緩降設計,窗戶防水設計的木工細緻工法,以翻砂鑄造製作樓梯扶手的鑄鐵裝飾,1、2樓天花板上外露樑的牛腿曲線展現匠師的職人功力…等等。
古蹟修復「原貌修復」的關鍵
專訪何黛雯建築師
談古蹟修復: 強調原貌修復的重要性
本影片專訪負責「北一女中光復樓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設計監造的計畫主持人之一何黛雯建築師,說明如何定義古蹟修復中所謂「原貌修復」的關鍵要素,談到目前國際上較傾向之古蹟修復觀念的趨勢為何,並強調原貌修復的重要性。
何建築師提到從先期計畫的「北一女光復樓古蹟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文史」中紮實的古蹟調查與文史研究資料、具體照片…等等,經過多位專家位員會縝密的討論,來判別本修復計畫之「原貌修復」的回溯復原年代或時間點。同時提到「現代也應是歷史的一部分」,強調建築的「當代性」觀念。因此本古蹟修復再利用工程計畫也將當代智慧化的設備加入光復樓的校舍空間,使光復樓教學空間兼具古蹟修復的特質與當代數位教學設備,與時俱進符合21世紀現代的使用需求。
頭好壯壯「純RC構造」光復樓
專訪施忠賢結構技師
談光復樓構造、結構上的特色、修復補強的困難與重點
本影片專訪施忠賢結構技師談光復樓古蹟的原始結構設計與經歷8、90年的使用增建又拆除後,結構如何補強與修復的秘辛。
在物資缺乏的1933年代,光復樓以成本相對昂貴的純RC構造來興建(而非磚造),在當時的學校建築中,已是相當稀有的;而光復樓除了外牆、樑、柱是RC構造外,連室內部分翼牆也是RC構造(一般來說內牆可能就用磚造、省錢),這更是罕見,足見這個學校被重視的程度。
由於1933年代混凝土的技術還不是很成熟的時代,純RC構造的光復樓雖然體質不錯,仍需進行困難的結構修復與補強作業;必須去細心除漫長歲月中已經耗損或毀壞的舊料,再進行新的補強與修復,猶如人體「骨質重建」的大工程。